知名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安徽小海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特殊儿童
康复训练及家庭心理服务机构
统一服务热线
0553-3932766
17730092555
■
2015年度中国儿童心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
2016-2017年度心理健康普及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2016-2021年安徽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首 页
中心课程
自闭症康复
语言能力训练
多动症康复
感统训练
专业评测
自闭症评测
感统测评
多动症评测
百科资讯
感统百科
自闭症百科
多动症百科
儿童心理百科
特殊教育资讯
专业团队
专家团队
咨询师团队
中心网课
贾老师讲感统
独孤客文君
吴语会言
公益活动
感统训练班
家长课堂
中心活动
中心介绍
小海龟介绍
中心使命
合作伙伴
中心荣誉
发展历程
小海龟心理咨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自闭症
>
中心新闻
> 正文
中心介绍
>
提升网课
>
中心新闻
>
小海龟课程推荐
自闭症康复机构选择的避“坑”指南
发布时间:2020-09-29 16:21:59 点击:0次
我国针对儿童的
自闭症
干预起步较晚,行业标准缺失,各类不同师资水平和训练效果的康复机构充斥,乱象丛生。
目前,国内
自闭症
康复领域的公立机构少,师资匮乏,且以大班训练为主,较少提供“一对一”服务,私营康复机构成为了市场主力军。据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
自闭症
康复机构注册信息在市场监管部门无法查询到,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康复效果不能保证。
那么,
自闭症
儿童家长该如何为孩子选择有效的康复训练机构呢?
“第一个坑” 机构资质不靠谱
由于公立康复机构的匮乏,到目前为止,全国90%以上的
自闭症
康复机构都是民办机构,其中相当数量是由
自闭症
儿童家长创办的。
这类机构的经营范围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与
自闭症
康复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些是连营业执照都没有的“家庭作坊”。由于缺乏监管,这些“家庭作坊”常常会利用其他利益家长做托来招揽学生,互相之间有利益链紧密往来,而这已成为
自闭症
康复训练业内的“潜规则”。
这些“家庭作坊”缺乏经营意识,缺少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经营困难,容易“人去楼空”,而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根本没法找回预付的费用。
“避坑指南”
家长在选择时一定要对机构的基本开办资质做一个了解,比如,可以直接询问机构是否有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是否包含与
自闭症
康复相关联的内容?注册资金有多少?(注册资金大,表示机构需要承担的责任大)
“第二个坑” 康复训练人员资质与水平不靠谱
我国目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
自闭症
康复训练专业人员从业资格标准和标准的认证培训体系,同时,
自闭症
康复训练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因此,一些康复机构只考虑经营需要,大量使用学历偏低、专业不匹配、未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人员直接执业,直接导致市场上康复训练人员水平良莠不均。一些康复机构对于招聘的从业人员设低门栏,甚至不设门槛,任何学历任何专业只要愿意都可以从业。这些非专业人员被录用后,机构会做“几天或者几周”的以“实操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不经考核,直接上岗。
“避坑指南”
家长在选择机构时要对康复训练师做一定的背景了解,比如专业背景、受训经历、从业经验等。机构的康复训练师如果是“心理学、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受过长期正规训练(不是短训班或者岗前培训),机构本身有成熟的训练体系,有更高水平专家为康复训练师进行定期督导的机构,可以优先考虑。
“第三个坑” 康复方案不靠谱
研究表明,医疗手段可以解决共病,而
自闭症
的缓解则需依靠行为和认知训练作为康复手段。
自闭症
的应用行为分析(ABA)训练、游戏介入、社会性教育等有效干预方法,需要康复训练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不过,在一些机构由于康复训练人员的能力偏弱,对知识的学习“一知半解”,或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因此,不能将专业康复技术完整使用,达到最大化效果,甚至错误使用,耽误孩子训练时间,浪费家长钱财。一些在学术界存在争议的、缺乏科学性的康复手段,也在某些
自闭症
康复机构使用。
“避坑指南”
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方法不宜盲目采纳,以免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比如有些机构在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
感统
一元论”,“
感统
万能论”,宣扬依靠单一的
感觉统合
训练就可以疗愈孩子。事实上,目前为止,
自闭症
并没有单一特效的治疗方法,“多管齐下”的康复方案已被广泛认可。
“第四个坑” 广告宣传不靠谱
在有些
自闭症
家长开办的康复机构中,主办者由于自己孩子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以偏概全”泛化地认为某一种康复训练“模板”适用于所有的
自闭症
儿童,并在广告中过度宣传康复效果。
有些
自闭症
康复治疗机构为了扩大经营效益,在宣传活动中利用虚假专家头衔做广告,打着“彻底康复治疗”的广告语欺骗家长。
“避坑指南”
家长在向机构咨询了解可能的训练结果时,如果机构人员承诺“包治”“一定痊愈”“可以完全恢复正常”,那么,这样的机构要考虑规避。
“第五个坑” 没有专业个体评估的机构
自闭症
儿童除了需要去专业权威的医院进行诊断,在康复训练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前均需要做“个体评估”。
自闭症
儿童虽然核心症状相同,但能力和行为表现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康复训练前通过对孩子各项能力的综合评估,从而发现孩子真正的优势与不足,衡量目前优先需要干预的项目,并找到训练切入点,才能针对性的对孩子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避坑指南”
如果一家康复机构既无法提供专业的个体评估,也无法针对性定制具体干预计划、训练目标的机构要规避。
“第六个坑” 不让家长现场观摩学习
无论你的康复训练师有多么厉害,在孩子的成长中也只有极少的时间可以参与。干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有把干预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去,才能促使训练早出成果,以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
负责任的康复机构会鼓励家长进入现场来观摩学习康复训练师如何进行干预训练。因为只有家长多听、多看、多记录、多同康复训练师交流,和康复训练师一起,分阶段规划康复训练计划以及完成家庭康复作业,才是真正有效的干预训练。
“避坑指南”
家长可以直接询问机构“在训练时能否进入课堂听课学习”,如果机构断然回绝或者用种种借口阻止家长进入训练课堂听课或者学习,基本可以考虑不用选择这家机构。
“第七个坑” 频繁变更康复训练师
孩子的康复干预训练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先进的专业理念和系统有序的训练策略尤为重要,良好有序的规章管理和程序控制是保证机构训练质量的前提。
自闭症
孩子的一个常见的特点是不能接受与适应“新”的东西。孩子同康复训练师熟悉磨合的时间越短,康复训练越早起效,而不断更换康复训练师的结果就是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系的建立磨合上。师资团队的稳定是孩子有效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
“避坑指南”
家长可以询问已经在机构进行训练的其他家长“该机构是否经常换老师?是否老师离职率很高?”。如果“经常换老师”,训练师流动率高的机构,也不是合适的机构。
家长在为
自闭症
孩子选择康复机构时,可以参考以上七个“避坑指南”,为孩子把好关,不要错过孩子的关键训练期。
一家康复训练机构,有合法营业资质,有稳定训练师团队,训练师专业符合且接受专业系统培训、有丰富实操经验,有高水平督导师定期进行督导,机构不做夸大宣传、不空口许诺,孩子训练前会做个体评估,训练中、训练结束后有详实的反馈报告,机构鼓励家长“进课堂一同学习”,恭喜你,你选择对了机构!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相关文章:
>
自闭症康复机构选择的避“坑”指南
>
关注自闭症儿童成长-王文君博士走入淮